加粗”安全底線,新能源公交“五分鐘逃生”怎么夠!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超過十年,著火事故年年都不缺席,尤其是電動公交車,大小事故時不時在業內曝光,觸目驚心的車輛著火和乘客逃生場面讓人們不得不追問:新能源公交車安全怎么才能真正得到保障?管理標準越來越明確嚴格,“五分鐘逃生時間”的安全底線到底是行業短板還是******標準? 
	       國家標準接連出臺,“五分鐘逃生時間”成底線 
	       2020年5月12日,工信部組織制定的GB 18384-2020《電動汽車安全要求》、GB 38032-2020《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簡稱“三項強制標準”)發布。 
	       其中,《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中特別增加了電池系統熱擴散試驗,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在發生危險前5分鐘,應提供一個報警信號,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 
	       這標志著,5分鐘的熱失控預警和逃生時間正式成為法規,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系統準則。 
	       其實,早在2019年2月11日,交通部發布的JTT1240-2019 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專用安全設施技術要求便提到,電池箱滅火裝置應確保熱事故信號發生后5分鐘內沒有發生電池箱外部火災或爆炸。 
	       不難看出,5分鐘只是一個******要求,它是國家管理機構對未來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中潛在的熱失控秒爆問題的控制態度及安全底線。但不可否認,控制單電芯熱失控導致整個電池包起火,保證車輛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這5分鐘遠遠不夠。 
	
 
	  
	社會要求升級,新能源客車要更安全 
	       我們已經能夠清晰第看到,新能源汽車汽車已再僅僅是交通工具,它將是一個智能移動終端,是一個集成了辦公、社交、通信、娛樂、休閑、購物、支付的移動生活空間。 
	       而當前新能源車輛已經逐步占穩城市公交的份額:深圳率先實現公交完全電動化、重慶、哈爾濱、連云港等城市新能源公交車占比已超八成,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將公交電動化納入交通改革的范疇。 
	       由于公交客車集中運送乘客,且多在城市內部人群聚集地穿梭行駛,安全問題便是頭等大事。作為主流的動力鋰電池技術路線在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新能源汽車自燃起火等安全事故及隱患倍受社會關注,影響巨大。 
	       隨著新能源公交車的普及,乘客、公交公司、用戶單位等對新能源公交客車的安全要求也在逐漸升級。“三項強制標準”提出的5分鐘時間只能保證逃生,為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無法同時避免財產損失(如車輛報廢損失、場站損失等)以及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 
	       因此,想要滿足社會對新能源客車安全更高的要求,動力電池的安全技術需要持續不斷地升級,還要盡可能地兼顧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免去用戶駕乘新能源公交客車的安全擔憂。 
	       業內企業不能囿于“三項強制標準”中的“5分鐘逃生時間”而固步不前,而是應該不斷創新動力電池的安全技術和產品,讓技術能走在應用的前面,讓產業能引領市場的需求。 
	       行業呼喚更安全更可靠的技術和產品。